钟情丁丁腔十五六年 说起和丁丁腔的缘分,刚过不惑之年的孙倩说,她从小就特别喜欢戏曲,嫁到铜山利国后,知道利国的丁丁腔出名,她和票友们一起交流互动过程中,无意间接触到了丁丁腔,感觉曲调婉转悠扬,唱腔甜润奔放,所以非常喜欢,便开始跟老艺人们学唱和表演,这一结缘就是十五六年。 说起丁丁腔名字的由来,孙团长说,丁丁腔起初叫“太平歌”,主要就流传于铜山利国一带,主要伴奏乐器为月琴,因月琴的声音“丁丁冬冬”清脆悦耳,也被人们称为“丁丁腔”。不过究竟是“叮叮腔”还是“丁丁腔”,也无处查证,有老艺人说用“叮叮腔”更准确,于是他们团的名字就用了“叮叮腔”。 乍听丁丁腔的徐州人会觉得它很像柳琴戏,不过孙团长说,它们这两个剧种还是有些明显区别的。比如,柳琴的曲调不多,有一定的局限性,而丁丁腔属于板腔体,婉转悠扬,曲调的局限性不太大。 据记者了解,有些人观看了这次央视播放的孙倩带来的《十八相送》和《站花墙》后质疑,并非当地原始的丁丁腔。孙团长坦言,她会唱原始的丁丁腔,但现在搬上央视的作品是和原始丁丁腔有些不同的。比如适当减少方言的使用,缩短拖腔的时间。她说,时代在发展,如果想把丁丁腔推广开来,过多方言的使用是不太有利的。她以“水”字举例说,在普通话中水的发音是“shui”,唱戏中这个发音会发出圆润的效果,但用方言“fei”则全国听众很难听懂,而且唱腔发音上也比较困难。此外,现在生活工作都是快节奏,而丁丁腔“嗯啊嗯啊”的拖腔能持续2分钟以上,虽然是对演员功底的很好展示,但是在演出现场,很多观众和评委是会觉得有点过,所以进行了适度的压缩。
|